close

L1000840.JPG

主講人:Dr. Joaquin G. Tan
    馬尼拉人智學社群發展開創工作先鋒
    WELEDA人智學製藥研究,人智學醫療推廣工作及自然療法治療師
    菲律賓及亞洲地區人智學及華德福教育師訓課程講師
    多年來義務性全力投入菲律賓貧民自然療法推廣教學

0~3歲的發展圖像

1.懷孕期間:在懷孕期間尼古丁(吸煙)/酒精/藥物(包含西藥及中藥),在即將生產時打催生針及藥物,對胎兒的神經系統有很顯著的傷害,但會因狀況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有時有直接的傷害,有時就較弱。

聲音對胎兒的影響也非常顯著,因此在好的聲音環境下對胎兒是非常重要的,若母親看了恐怖電影或是常在吵雜的環境,或是常處於強烈的情緒下,忙碌、緊張的心情,對胎兒都有不良的影響,而在產檢時常使用的超音波檢查,是屬於大人聽不到的音頻,但是經過羊水後,對胎兒而言是非常大的聲音,會使胎兒處於緊張的狀 態,也會傷害胎兒的神經系統。

另外,因高齡產婦常被要求做羊膜穿刺檢查,對胎兒也是不好的,重點是父母本身對孩子的立場為何,要不要這個孩子,如果接受他,接受命運,那麼檢查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2.生產階段:在醫院生產時,醫生通常在胎兒出母體時就剪斷臍帶,這種作法將會使血液回流到母體,而無法繼續供給血液給胎兒,會造成胎兒暫時缺氧,使腦部得不到氧氣及養分,對嬰兒腦部傷害很大。

因此我們必須有一個觀念:生產的過程長一點沒有關係,當胎兒出母體時,應讓胎兒放在比母體稍低一點的位置,讓血液可以充分供給給胎兒,直到胎兒可以自己呼吸為止,這段時間至少應該要三分鐘以上。

在嬰兒剛由母親那溫暖、黑暗、全然支持、包裹的子宮中突然進入一個又亮、又冷且沉重的環境中,能夠讓他儘快的進入母親的胸前擁抱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剪斷臍帶後應儘速將胎兒抱至母親身邊,讓孩子感覺到安全。

另外,生產環境的燈光應該要越暗越好,絕對要避免陽光照射胎兒,尤其像手術燈的強光。

3.返家休養:孩子出生後,要能夠繼續將他維持在一個溫暖、更加保護的環境中,包好裹好,在搖籃上要放一塊紗布以軟化燈光。孩子出生後應該待在室內至少六週,因此40天內母親及孩子應充分休息,保持安寧、舒適的環境,在這段期間內,最好不要有任何訪客,只有孩子與母親安全的在一起。

孩子可以開始到室外的時候,要避免風吹及直射的陽光。在孩子三歲以前,應該避免他們接觸寒冷、風、水、或太陽,因此頭部的保暖要特別注意。孩子這時的生命力 要用於建構肉體,絕對不要將生命力浪費在抵抗外界的不良環境上。大原則就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能為他的靈魂建造一個健康、強壯的「房子」。

當這一項工作完成時,這一棟房子,也就是他的肉體,才能夠經得起他未來歲月中的各種攻擊,包括不良飲食、不正常睡眠、過量工作等等。

健康的飲食原則 

在飲食方面,原則是要漸漸令兒童適應地球上的生活。一歲以前,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以後可以漸漸增加煮爛的蔬菜及穀類,在孩子的第一年內,絕對避免提供龍葵屬植物(馬鈴薯、番茄、辣椒、茄子),特別是番茄。

而蕈類不屬於蔬菜,而是菌類,可以感覺得到它的土氣,與不規律的成長習慣,對兒童而言太過強烈,因此也不適合太早提供蕈類的食物。

而且某些龍葵類植物及蕈類是有毒的。三歲以前要特別避免肉、蛋等動物性蛋白質。強烈的調味料也最好少用,因為他們會像肉類一樣,會使孩子過度受肉體及地球的束縛,事實上,大部分的孩子應該都會自動拒絕這種過度刺激性的食物。

許多過敏性的反應、皮膚病及消化病,都可以改成讓孩子適應新的食物而避免,家長可以小心地觀察孩子對新食物的反應來決定什麼是孩子最好的飲食。有些孩子喜歡嘗試新的、有味道的食物,有的孩子則喜歡長期食用口味較淡的食物。

純糖及巧克力也要避免,因為他們會很強勁地喚醒孩子們的靈魂而令靈魂失去與肉體的聯繫力,所以,食用這類食物後,通常會有過多的能量需要消耗,而造成孩子過動的行為。家長可以使用蜂蜜、水果代替糖,用其他的豆子去代替巧克力的味道,改用健康美味又不傷害孩子健康的代替品。

所有加工食品都應該避免,因為他們都是高鹽分,高化學添加劑(防腐劑,化學色素及人工甘味),其次,孩子可以見到父母在廚房洗、切、煮新鮮食物,是一種非常豐富的生命經驗,也是歡樂無限的模仿泉源。肉類食物會將兒童快速的、堅實的帶入物質性的笨拙之中,而剝奪了孩子接觸更高領域的機會,將會使未來的生活變成 一種頑固的物質主義,當兒童的自我正在為他的靈魂與精神準備一個適合的工具(身體)時,他的整個身體卻被硬化了。

1.哺乳階段

Scoop(一匙奶粉)

Water

備註

1

2

 

1

3

最佳混合方式

 

食物的蛋白質含量

食物

蛋白質含量

備註

母乳

1.5%

最佳

牛乳

4%

 

豆漿/羊乳

8%

 

米漿

 

較佳

 

0~3歲的嬰幼兒無法吸收太多的蛋白質,因此最佳的食物來源是母乳,若提供孩子蛋白質太高的食物,孩子無法吸收,會因此傷害肝臟,因此,現代人餵食配方奶,應該以1:3的比例混合,再提供給嬰幼兒食用。

 

現代醫學非常物質主義,不相信自然的力量,鼓吹高鈣、高蛋白,高營養成分,只重視量,而不重視質,非常不好。關於牛奶,事實上,亞洲人的體質並不適合喝牛奶,因為體內缺乏消化牛奶的酵素,而喝牛奶容易生痰,並引起氣喘。

母乳中的乳清蛋白與酪蛋白的比例是60:40,這種比例對寶寶而言最容易消化吸收的;然而乳清蛋白的利用率是酪蛋白的1.3倍。一項在比較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在人體內蛋白質合成速率的實驗,探討受試者在攝取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後的7小時內,體內蛋白質代謝的過程。

實驗結果發現:乳清蛋白在攝取的1-2小時內,快就被分解成胺基酸進入血液中,約3-4小時內消化完畢;而酪蛋白就比較慢,在攝取的1.5小時候,蛋白質才開始慢慢的分解成小胺基酸,進入血液中,直到7小時後酪蛋白仍持續分解,以穩定的速度進入血液中;實驗結果證實,相較於酪蛋白而言,乳清蛋白具有較佳的吸收使用率。

2.四個月:可以餵食有機紅蘿蔔汁,用滴管餵食,紅蘿蔔汁的甜味是屬於天然的甜味,紅色的紅蘿蔔對幼兒的消化,血液循環、神經系統及肝臟非常有幫助。

3.五個月:五個月開始可以有一些活動,但最好還是待在家裡最佳,若需要外出,應避免去超市、教堂、廟宇、學校等較吵雜的場所,而花園及公園對幼兒而言是非常好的環境。

4. 六個月:可以提供木瓜或蘋果泥,水果類的食物,但每次只提供一種,每一種水果應持續三天,照顧者應該非常細心觀察幼兒的狀況,有無拉肚子或便秘的現象,觀察是哪一種食物造成的。若是拉肚子,則代表根莖類食物(代表Thinking思考)提供太多,而便秘代表果實類(代表Will意志力)的食物提供太多,必須要調整,這段時間提供水果類食物(水果的蛋白質含量為1%),將有助於幼兒的血液循環及消化系統。

水 果的花是因蜂蜜而受精的,這使得水果本身擁有特殊的品質。蜂巢的生命是被最聰明、最調和的組織過的,蜜蜂住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蜂巢中整體的美妙活動,關係到愛與美的生命,蜂蜜將此「愛的環境」帶入水果的花,因此水果就帶有來自蜜蜂的愛憐,所以水果是嬰兒的理想食物,但最好是成熟的,且未經烹調的新鮮水果。

5. 七個月:觀察幼兒有無便秘的現象,若狀況良好,則開始提供增加穀類(Grains)的食物,以及煮熟的蔬菜,在烹調時,不加任何的調味料,包含鹽,慢慢喚醒孩子的味覺。穀類在本質上和水果是不同的,由內在顯現出來的特質是純潔,它們經由風力授粉,缺乏靈魂元素,可以說如同百合般的純潔。

(裸麥較密實,不易消化,需要滿一歲以後再提供)蔬菜分為土上及土下長的蔬菜,前者具有類似水果的特性,包括南瓜,胡瓜,包心菜,菠菜,甜菜,甘藍菜等。後者像是蘿蔔、胡蘿蔔等。

蔬菜是真正與土地有接觸的食物,有的是長在土地上,有的是埋在土下的。除了穀類外,蔬菜也可以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幫助兒童與土地產生真正的接觸(不會像 肉、蛋、蕈類,帶來的土地影響不是很強)。實用的原則是:一開始先吃長在地上的,幾個星期後再吃根莖類的。大約在嬰兒七個月時,就可以食用長在地上的蔬菜 了。

如果孩子頭部的比例超出體型太多,就不宜食用根莖類。而若嬰兒的囟門很大,且很晚閉合,具體成型的速度較慢,若要平衡這種情形,可以讓孩子早一點食用根莖類食物。相反的,若活動力很強且頭部小的孩子,通常有快速閉合的囟門,在坐、走、爬等技能發展較快,但體重增加較慢,任何事物都想碰,增加食用水果及蔬菜會很有幫助。

6. 九個月:已經可以吸收大地生長的食物。    在0~9個月這段時間食用水果,因水果的蛋白質含量為1%,孩子吸收後可以產生自身的蛋白質。

7. 九個月至一歲應該要斷奶,因為太長時間的哺餵母乳將使孩子無法獨立,母親及幼兒間將互相無法分離,以後在與人相處會出現問題。

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飲食上就要注重高品質的食物及一些飲食的常識,在孩子開始蹣跚學步時,在合理的範圍內,可以與家庭成員一塊兒吃飯,讓他吃多樣的食物, 如乾果、小麥胚芽;對消化系統有幫助的草藥,如薄荷、百里香、迷迭香;各種麵包,如含有優良蛋白質的裸麥麵包,稍長一點可以加入花生,再晚一點則是提供少量蛋白質。

8. 3歲以前幼兒應是完全的素食,動物性蛋白質孩子無法吸收,會傷害孩子的器官,尤其是對肝臟的傷害。而懷孕期間,母親最好也是保持素食。

9. 提供食物給孩子應注重韻律與節奏,一開始少量就好,先一、兩匙的量,看嬰兒的胃口再增加,穀類食品通常作為早餐,水果則在中午或晚上吃,蔬菜則大約從七個月開始當做第三餐,而所謂適當的餵食時間,就是對嬰兒及母親適當的生活規律的時間。

【過敏】

感冒、過敏這樣的問題是很類似的,代表孩子的免疫系統不是很好。當一個孩子的免疫力不強的時候,不論把家裡打掃的多乾淨,孩子還是會過敏,所以我們要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我會建議從幾個方向來增強:睡眠、飲食、節奏、孩子一天活動的品質。

<過敏與睡眠、生活作息>

關於睡眠,一個孩子應該睡十到十二小時,所以孩子八點到校,應該七點起床,前一天晚上七點就應該睡覺。有一個新研究發現,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及重新修護的能力。白天我們用光我們的生命力,晚上的時候,肝就讓身體重新活化,特別是神經系統。

此外,我們要讓孩子在全暗的房間睡覺,因為房間如果有光,孩子的某個神經是醒覺的,那個神經會消化光,所以房間內就算只有一個小燈,我們的神經系統仍然是在作用,它無法完全休息。

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也許學校已經在建立孩子的節奏,但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早睡。當孩子四點半放學,媽媽就要準備好晚餐,或者先讓孩子洗澡,洗完澡、吃飯、刷牙後讓孩子上床,不要遊戲。

如果工作忙碌的爸爸或媽媽要有親子時間,就要在這段時間之前完成或第二天早上。有一個狀況是,爸爸較晚下班,想跟孩子玩,所以睡覺時間就會延後。這點說比做容易,特別是現在的社會,夜晚可以跟白天一樣美麗,很多事情可以做。

所以這些事情我們要先規劃好,要衡量事情的重要性,因為孩子的成長就短短幾年,在這很短的童年裡,我們可以為他們建立良好的基礎,以後孩子和家長就輕鬆了。

以我們自己的例子分享,在小孩前七年,我們好好花時間照顧他,也許會耽誤自己工作,但在七年之後,孩子很健康,我往後的時間就會省下來,孩子就比較不會生病。如果我們早早把孩子送上床,爸媽就有更多時間相處。孩子早點上床,不是不照顧孩子,而是孩子會很健康,孩子不會吃不好、常生病。

這樣的養育是一個很愉快的事,而不是父母的負擔。當我們常跟年輕人分享時,尤其是還沒有小孩的年輕人,會跟他們說,養育孩子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我們養育孩子時,我們並不只是養育這一代的孩子而已,我們的孩子會決定未來的人類,孩子就是我們的社會。身為家長,我們可以衡量自己的狀況,我們可以為孩子做決定,當然也要為這個決定負責。

再從另一個面向來看過敏與睡眠問題,是孩子安全感的問題。如果孩子很容易生氣,可以觀察,當你對一個孩子很生氣,過一、兩天孩子就會發燒。ㄧ個成人對孩子這麼大的情緒,有些孩子是無法抵抗的,所以孩子能做的就是發燒。

在菲律賓,根據我的經驗是,有些父母會說:「這樣我就不愛你了」這樣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 這樣的感受會一直存在孩子體內,身上累積這麼多壓力、毒素,身體當然無法承受。孩子需要的是毫無條件的愛,孩子對你的愛也是如此。當然這個愛不是他想要什麼你就給,當我們要提供一個規範給孩子時,我們是要好好地跟他說或示範,而不是兇他。

<過敏與飲食>

有過敏的孩子是否還喝牛奶呢?食物中是否有太多的過敏原?是否太多蛋白質?是否吃素?是否吃雞肉?我建議避免吃蛋與雞肉,因為目前養雞的方式,有很多的化學物質留在雞肉上,有抗生素、賀爾蒙等,這些東西都是會減低抗體的物質。所以,對很小的孩子而言,即使只給他們吃一點點這樣的食物,對孩子來說還是太多。生活中的化學物質,也是一點點地侵害著孩子。

舉例來說,像油漆、清潔用品,它每天會釋放一點毒素出來;像食物,如果不是有機的,就會有化學毒素殘留;像洗碗精,就會有一點殘留在我們的碗上;又如空氣清香劑,這種東西可能會引起氣喘。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什麼時間吃飯?如果要七點睡覺,我們五點就要餵飽小孩,因為孩子如果睡覺時肚子還是撐的,肚子就必須一直消化,無法休息。關於食物的選擇,晚餐我們不吃魚肉,這些東西會讓我們的肝醒來。

蛋白質最好是早上提供,晚上最好是碳水化合物,肝臟在凌晨二點、三點到下午三點工作,肝臟會分泌膽汁。下午三點到凌晨三點是肝臟休息的時間,所以要幫肝臟休 息、活化,在這段時間我們應該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像米、菜、麵包。肝臟活化的部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也會影響孩子的抵抗力。

小孩子的很多器官還未發展健全,有些器官無法很好地消化蛋白質。母奶的蛋白質是1.5%、牛奶是4%、豆類是8%,孩子只能消化1.5%的蛋白質,所以如果我們提供過多的蛋白質就是在損害孩子的消化器官,像肝、脾臟等。

台中有一個醫生研究,牛奶會造成過敏是因為有一個分子過大,鼻子過敏也是因為牛奶,肝跟鼻子是連結的,肝必須消化鼻子吸入的塵蹣,所以一個身體的肝臟能力很強就能中和掉塵蹣。感冒、咳嗽就好像我們沒有辦法中和病毒,所以它就進入我們的身體,之後就會產生痰、鼻涕。

我們要降低蛋白質,特別是動物性蛋白質、豆類。整體來說,我們受到西方不正確的飲食概念,我們對蛋白質已經給予過高的評價,現在新的研究已經主張要降低蛋白質的攝取。現在北美洲的共識是,每個人的體重,每一公斤只要0.7克的蛋白質的攝取,如果孩子十公斤 ,一天只要4.7克的蛋白質。

蛋白質其實只要一點點就夠了。傳統食物,主要以蔬菜為主的是比較好的方式,可是像豆腐的蛋白質也很高,所以也要降低豆腐的攝取,小孩12歲以後再提供菇類、豆腐,因為香菇含有很難消化的蛋白質,這些較難消化的蛋白質實際上我們身上較不需要。

過去菇類是用來做藥的,同樣的,糖跟蜂蜜也是,如果每天常吃,會喪失了神奇的療效,也造成了很多問題,如:糖尿病。如果我們給孩子吃糖,孩子的腸子會怎樣?糖會產生酸,所以腸子內的益菌比例就會改變,通常腸子裡正常比例是85%是益菌。如果是好的比例,到直腸還可以消化。可是如果我們給孩子吃糖,特別是兩餐之間,我們會使腸子從鹼性變酸性,就可能會產生便秘或寄生蟲,甚至更嚴重的問題。

我們更深入談豆類的問題。不要太早給孩子豆類,因為豆類中含有太多蛋白質,可以在孩子消化系統健全以後、七歲以後,少量地提供,然後慢慢觀察。蔬菜、米中, 蛋白質加起來就夠了,因為我們所需要的是好的、微量的蛋白質。燕麥奶、杏仁奶都很好,但不要吃太多,每天只要一點點堅果類的就可以了,但花生、可可都不是堅果類。

對小孩來說,當我們在煮菜時,我們都不要放任何東西,給原味,因為孩子的味蕾在十四歲以後才會發展好,所以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慢慢咀嚼,若太早給孩子重口味的東西,他就會習慣重口味。孩子是很開放的,他們不像老人家有特殊的偏好,那是大人本身覺得沒味道,再加一點鹽巴、醬油,孩子本身是很開放的,他可以去嘗試各種口味,也只有孩子才可以嘗試各種口味而不會養成特定口味。成人的任務是幫孩子建立好習慣,我們瞭解了給孩子吃太多甜食或吃太鹹對身體有何影響後,就可 以去幫孩子選擇食物。

如果我們讓孩子選擇,孩子喜歡吃糖,當然會選擇整天吃糖,如果哪天孩子得了腎臟病、糖尿病就太慢了。我說這些是根據我自身經驗而發的,我的兩個孩子在九歲之 前沒有吃任何甜食或太鹹的東西,現在他們培養出了絕佳的品嚐能力,他們可以吃出食物中有哪些東西、哪些味道。他們已經發展出很細緻的味覺能力,一旦他們吃到味精就會說這個食物已經被味精污染了,吃不到其他食物的味道了。

最好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讓他們吃好的東西,因為孩子慢慢長大就會有一些不吃的東西(如不吃蔬菜),這樣就會影響他們的健康。如果孩子不吃蔬菜,我們就要用 一些方法,一開始我們就只餵他們吃蔬菜,如果不吃蔬菜就不能吃其他的東西,有些孩子如果不吃飯,媽媽就給他喝奶,這樣也沒有用了。

<過敏與疫苗>

孩子過敏的問題越來越小就發生,這個問題怎麼來呢?其中一個問題是從預防接種開始。現在孩子一出生就打疫苗,在一個孩子免疫力都還不健全時,就接受預防注射,會容易過敏。

預防針會抑制身上的疾病,但也抑制了免疫系統,而疫苗的保存是用鋁和汞,因為這個保存劑會危害人的身體,所以,如果疫苗沒有這些保存劑,對人就很有幫助。如果您有上網可以上mercola.com,這個網站都在探討預防注射。

【建議發燒處理方式】

人智醫學認為,發燒是孩子的心、靈進入物質體 (肉體) ,為了要適應新的肉體所進行的修護工作,所以零~七 歲的孩子容易發燒,孩子藉由處理身體中來自遺傳不適合肉體的部分,讓自己變得更強健,更能掌控這個軀體。麻疹和水痘等就有這樣的功能。所以人智醫學不贊成打疫苗和退燒,認為現在的孩子容易感冒、過敏,多數來自於以上不當的處理方式。若不放心要施打疫苗,建議最好在年齡大時再打(愈大愈好)
身體發冷:發燒開始時通常會發冷,這時候要幫孩子保暖蓋被子,可以把溫熱水袋放在肚子上取暖。
體溫持續飆高:當發冷後,體溫開始飆升,此時注意手和腳的部位是否暖暖的,若是暖暖的,體溫升到39℃都在發燒的合理範圍(只需觀察是否有併發症)
手腳冰冷:如果手腳冰冷表示『燒』集中在身體的某個部分;若是在肺的部位,就必須處理。判斷的方式:高燒38℃以上、手腳冰冷,此時可以把冷水敷在手臂和小腿肚,若10分鐘後沒有明顯改善,則可以改用冰水敷,如此還是沒有改善,就用毛巾包著冰塊放在小腿肚上。這個方法能夠將身體的熱引導到四肢,讓手腳溫暖,而不是退燒。如果突然發現孩子發高燒且手腳冰冷,可以直接將毛巾包著冰塊放在小腿肚上。
半夜發燒的處理:如果擔心孩子在半夜時溫度飆得太高,可以將檸檬切片,用透氣膠帶固定貼在腳底中心,檸檬的酸和溼可以引導體溫分散到下半身。這時睡眠對孩子來說是治療最好的過程。

食物:高燒期間不要強迫孩子進食,肚子餓想吃東西,可以先餵一點粥糜,加點薑,或喝草藥茶和水。可以給孩子碎蘋果泥 (尤其青蘋果最好),變色後給孩子吃,因為變色後酵素可幫助排出毒素。高蛋白質的食物則會增加孩子身體的負擔。

沐浴:高燒 (38℃以上) 結束後或發燒開始一天半以後才可以幫孩子用海棉沾溫水擦澡,擦澡時要注意保暖。剛開始燒或高燒期間不要洗,高燒時不建議用泡澡的方式洗。(避免吹到風著涼)

休息:發燒要請假留在家裡休息,一整天都沒有再發燒,才去學校。

注意事項:發燒不要超過40℃、高燒 (38-40) 不要超過三天,都是在可接受的正常範圍內。如果孩子發燒在38℃以下,最好讓溫度在一天之內上升,例如蓋被子(發燒的作用是讓身體排毒~愈燒愈好)。低燒很久,表示身體有地方發炎了,卡住無力處理,這樣更危險。退燒藥會讓身體停止修護的工作,轉變成其他併發症,例如氣喘或中耳炎等。

超過41℃的處理方式:少部分的孩子體溫可能飆高到41℃,可以用深及到孩子大腿的水桶,裝些冰水,水溫約8-15℃,然後在孩子上半身包著毛毯保暖,讓孩子站在冰桶中約10-15秒,同時注意孩子是否有發抖現象,如果發抖或時間到了,就馬上把孩子抱離冰桶,然後量體溫,體溫若沒有降下來,可以再試一次。通常體溫開始下降就不會再上升了。Jake老師都是用這個方法退燒的,而且一退就不會再燒了。

父母的穩定和冷靜處理很重要,如果心慌意亂,孩子也會感受到這樣的氛 圍,對病情不利。這個時候可以尋求信賴的專家協助,或乾脆帶去看醫生(西醫或中醫皆可),確認沒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協助父母更有信心的度過這段時期。孩 子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大人需要確保整個過程在安全的範圍內,安定不要驚慌,才不會影響孩子,讓情況轉變得更複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nkabean 的頭像
    tonkabean

    薰の Learning Blog

    tonkab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