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天氣降溫,這週一、二仍然處在寒冷氣流控制階段,我們幼兒園的孩子有4個因病不能來。只剩下個別孩子上全天,絕大部分家長選擇了半天入園。
9月中旬Tammy來北京幫助我們的時候,她就提出,孩子應該在一個固定的房間裡玩耍,這樣老師也便於管理,不能每個房間都敞開著,任他們跑來跑去。可是有人強烈反對,認為把2個房間的門關上(其中一間是臥室),不許孩子進出(除了去衛生間),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室內所有的地方都是屬於孩子們的自由空間。
這頂大帽子把我嚇住了,我們不敢把孩子限制在一個房間裡,2個孩子,後來是4個孩子、6個孩子,我們任他們在3個房間(加上廚房是4個房間)和客廳裡自由進出。“不,不行!”Caroline老師見狀說:“出於對孩子的深刻了解,我在北京的時間又這麼短暫,恕我直言,你們不能讓孩子自由出入每個房間,臥室是睡覺 的地方,不能讓孩子隨意進出。
客廳是晨圈、就餐和藝術活動的地方,不是玩耍的地方,你們要固定一個遊戲的房間,上午自主遊戲時間,孩子們集中在遊戲室內,主
Caroline老師強調自由是在一定界限範圍內的自由,不是無法無天、胡作非為的自由,是尊重與愛的自由,是發自對孩子深入理解後,給予孩子的自由,這種自由才能滋養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如果缺少了成人的溫柔保護和製約,孩子的成長會失去方向。
我在英國參觀過1至8年級華德福學校的班級,個別班級上課時,學生吵鬧得很厲害,有位老師告訴我,這種現像不僅僅
這使得那一代的孩子在不知所措中任其發展。目前這群小學生的父母就是在反權威思潮中被撫養長大的,他們從小缺少約束,也就不知道該怎樣約束自己的孩子。在中國我感受到孩子受到的約束太多、太不自由,到了西方,我又感到缺乏約束和紀律帶來的混亂和吵鬧。如何在自由與約束之間尋求平衡,又能顧及到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
一位家長為每天早上孩子穿衣的問題煩惱,孩子在好幾件衣服中選來選去,一耽誤就是半小時,怎麼辦?我建議只容許在兩件衣服中選一件,不能讓他習慣於好幾件衣服裡挑一件,或者頭天晚上把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選好。 我還發現有的家長為孩子買了一雙手套,詢問孩子:“你喜歡嗎?喜歡就戴上,不喜歡就不戴。”我感到這麼做不妥當。媽媽給孩子買的手套,凝聚著媽媽的一片愛心,給孩子手套,就像贈送她一份禮物,不能由孩子決定是否喜歡,要讓孩子珍惜手套,就像珍惜珍貴的禮物。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多買一雙手套、衣服,家長不太在意花多少錢,只要孩子高興就可以了。想想世界上有多少孩子連基本的溫飽都沒有解決,想想地球資源的有限性,想想我們還有子孫後代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在生活中就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珍惜每一粒米飯、每一滴水、每一件衣服。
正是基於這種想法,我的午餐有時是頭天或早餐的剩飯菜。我做過廚師,知道做飯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太難了。 如果因為辦幼兒園而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費,我會感到十分不安。 唯一的辦法是盡量把剩飯菜吃掉。我想只要發心純真,什麼樣的飯菜吃到肚子裡,都能轉化成健康的營養。辦園至今,雖然辛苦、疲勞(這週每天回來都累得沒有力氣寫週記),吃得簡單,但我的身體卻很棒。
這週我們實行分餐製 以前,我們是把飯菜放在一個碗裡,現在是把飯菜分開放在兩個碗裡,並用小碗盛飯。 我曾經提議用小碗給孩子盛飯,可是另一人認為,孩子用小碗吃飯容易撒出來,堅決反對,只好作罷。 用大碗盛飯很難掌握飯量,往往盛多了,剩飯菜每天往垃圾桶里扔。自從飯菜分開、用小碗吃飯後,剩飯菜的現像大量減少。有的孩子吃完後還要一碗。而且,菜盤放在廚房,孩子看不見,可以專心吃自己碗裡的飯菜。不像以前那樣,眼睛總盯著自己喜歡的菜,有時忍不住,就用自己的勺子去盛。
在一次點心時間裡,個別孩子說:“我不喜歡吃柚子。”結果影響了其餘孩子對柚子的喜愛,那天的柚子比往常吃得少。 第二次吃香蕉,再次遇到類似情況,我趕快說:“我喜歡吃香蕉,吳老師喜歡吃香蕉。大象、長頸鹿都愛吃香蕉。”我竭力消除“不喜歡吃香蕉”的影響。 我還用這種方法,讓從來不吃水果的朗朗吃起了香蕉。
有時我想我寫的周記太羅嗦了,對於有經驗的人來說,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在我們這裡卻成為反复討論的話題。比如,有人提議要教育孩子懂禮貌,早上老師向孩子說:“早上好!××!”孩子應該回應:“×老師,早上好!”另一人說:“不能要求孩子回應,老師堅持‘早上好!’‘下午好!’直到有一天,孩子自己發現要對老師說‘早上好!’‘下午好!’。”我也弄糊塗了,到底怎麼做才好?
這週日是菁菁2周歲的生日,她和翔翔是第一批來我們園的孩子。 我問菁菁的媽媽,為什麼會選擇我們園? 她說她認同華德福教育的理念,雖然我們剛開始辦園,但正因為孩子少,她的孩子能得到比較周全的照顧,等孩子大一些,園裡孩子多了,她的孩子也就適應我們園了。 菁菁來我們園的時候,是1歲10個月,天天吵著要媽媽。現在,每次老師一說“小朋友洗手去。”她常常第一個衝進洗手間。這週三到了午睡時間,老師耽誤了一分鐘進臥室,只見她已經把兩隻小鞋脫了,躺在床上等老師。
華德福幼兒園重視每個孩子的生日,這一天老師會講個生日故事。 我從一本華德福教育的書上,翻譯了一個短小的生日故事:“在美妙無比的草地上,有座金色的房子,一個孩子住在裡面。草地周圍是金色的圍牆,牆上有個很小很小 的洞。孩子喜歡從洞裡向外張望地球上的花園。孩子盼望能在花園里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晚上她盼望回到溫馨的家裡,爸爸媽媽正在等候她。孩子的守護天使得知了她的願望,拉著她的手,一路領著她來到地球上空,為這個孩子尋找合適的家庭。
他們對母親悄悄地說:‘一個小嬰兒要誕生了!’爸爸和媽媽為即將到來的嬰兒做好各種準備。月亮漸漸變大了,月亮漸漸變小了,月亮變化了十次,每個人都在等待嬰兒的到來。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天使把一些非常特殊的種子放進了孩子的心 田(child-seed),她將在地球上完成特殊的使命,這是她帶給人間的禮物。當一切準備就緒,天使打開了出生的大門,把孩子送到了爸爸媽媽的懷裡,爸爸媽媽高興極了,他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是她的名字。
”(譯自《Toward Creativity and Humantity》 Joan Almon著)然後,老師會講述孩子出生後的一些事情(老師事先向媽媽了解情況),講到1歲時,點燃1根蠟燭,講到2歲時,點燃2根蠟燭,以此類推。 最後,老師為孩子送上親手做的娃娃。
遺憾的是,菁菁媽媽和我們一起精心準備的生日聚會不得不取消。菁菁昨天晚上發燒生病了。等菁菁病好了,我們再給她講生日故事、唱生日歌。我們準備的生日歌是廚
一首中國歌曲:
生日好,生日好。小小蠟燭點著了。
生日好,生日好。 大家祝你生日好。
生日好,生日好。 心裡樂淘淘。
聽小鳥在為你歌唱,那美好的花兒在朝你笑,
寬敞的大廳響起了琴聲,小朋友快快拉起手來把舞跳。
生日好,生日好。 小小蠟燭點著了。
生日好,生日好。 心裡樂淘淘。
我覺得西方人過於重視生日,如果在慶祝生日的同時,也讓孩子生髮一份對母親的感恩那該有多好! 據說。中國的傳統是,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媽媽生孩子要忍受很大的痛苦,因此這一天,媽媽可以休息,孩子要做家務。我們園的孩子年齡都很小,怎樣讓他們為媽媽做樣東西?或表達對媽媽的感謝?
上週我寫道吃飯時應保持安靜,但這只是理想,實際上很難做到。老師可以做到嘴裡有飯時不說話。還有午睡問題,有人認為傳統幼兒園才會要求孩子在統一的時間裡統一睡覺,你們是新式幼兒園怎麼也會這樣要求?我想傳統園的做法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得做一定的事情,如果孩子睡不著,躺在床上一段時間,也沒有害處。再說,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後,孩子會習慣幼兒園的作息時間。
我原來以為哄孩子睡覺並不難,這週我第一次進臥室哄某個男孩睡覺。他睜著眼睛,不睡也沒有關係,最頭痛的是他老是大聲說話,影響別的孩子睡覺。我起先是輕輕地拍他,不管用,急得我用力拍他,也沒有用,唱搖籃曲也無效,又不能大聲訓斥他。我小聲對他說:“不許說話!”並做出生氣的樣子,他大聲回答:“下次我不這樣了。”可沒過幾秒鐘,他又大聲說話。
還有一次,我們的廚師請假,我的孩子在家生病,當
我們的幼兒園跌跌撞撞,就像剛會走路的孩子,需要每位老師和員工的鼎立相助。當Caroline老師說我們急需孩子們玩的沙袋,
Caroline老師一再對我說,李桂英和王莉都是非常出色的老師,她們善良、美好、體貼他人,又有能力和活力,並且逐漸理解華德福教育。當我們幼兒園處於最困難的時候,讓我仍然充滿信心的原因之一是我們3個人之間的真誠交流和信任,我們彼此的互相幫助和體諒。謝謝你們,李桂英和王莉。
今天早上,當我開始寫下週記第一句話時,心裡嘀咕:“有那麼多東西要寫嗎?也許只能寫出2千字。”可是靜下心來,要寫的東西自己就跑出來了,文字就像泉水一樣流淌,不知不覺,到此寫下4千6百多字。
吳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