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需要使用恐嚇、威脅的手段,就能把孩子調教成有責任感、有自制力、能與人合作的人。他們能運用技巧來影響孩子,使孩子發自內心的體諒父母而行為舉止合宜。

    父母效能訓練 (P.E.T ) 
      
      作者:湯瑪斯.高登 (Dr. Thomas Gordon)
      譯者:張珍麗、張海琳
      出版:新雨出版社



    1.歡喜快樂作父母
        紀伯倫在『先知』一文中對父母有良好的提醒:
你的孩子並非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而來,但非從你而來
雖然他們和你共同生活,但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把愛給他們,但別灌輸思想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 P299 )
         睿智的父母能和孩子維繫較輕鬆的關係。這類父母似乎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權。他們覺得孩子要過自己的生活,應該給他們更多自由塑造自我。他們關心孩 子,但不會為孩子憂心忡忡。他們的態度是 ── 「孩子畢竟是孩子」,對孩子的不成熟或缺點,他們往往付之一笑而不痛心。 ( P302 )
主啊!請賜給我勇氣以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寧靜以接受無法改變的;
並賜我分辨二者的智慧。 ( P290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2.常見的父母類型

       天下父母可約略劃分為三類:贏家、輸家及騎牆派。第一類父母防衛能力很強,善於尋找正當理由,以自圓其說他們為什麼要用權威來管教孩子。第二類「輸家」 型的父母較「贏家」型少些,他們的孩子通常都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們故意避免限制孩子的行為,並以不使用權威的方式管束孩子為傲。第三類「騎牆派」的父母可 能是人數最多的一群。對於該使用嚴苛抑或寬厚的管教方式。他們經常舉棋不定。( P22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3.傳統的困境

      我看過許多與孩子關係惡劣的父母,都是堅持己見的人,這種父母越是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是正確的,便越傾向於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的價值觀及信念,自然無法接受孩子違背父母的價值觀及信念的行為。( P301 )
     
      誰幫助過父母呢?我們曾花過多少心思來協助父母能更有效地教養子女?父母又可從何處學習到他們養育子女的方法錯了?抑或是與眾不同?( P14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4.青少年必然會叛逆嗎?
 

      青春期的困難大部分是因為孩子脫離父母獨立,不再輕易受到父母獎勵與懲罰的控制。父母若仍過度依賴獎勵與懲罰,青少年便表現抗拒性、反叛性、敵意的行為。( P183 )

      孩子並非反抗成人 ── 他們反抗成人想要奪走他們自由的企圖。( P282 )
      青少年並非反抗父母。他們反抗父母的權威。如果從小父母不仰賴權威,多用非權威的方式影響孩子,孩子在青春期便較不會反叛。( P184 )

      如果人世間最親密、最真切的親子關係竟時時處於敵對狀態,那可真是一大悲劇。( P20 )

      我再也不同意青少年有意反抗父母的說法。我認為,只有父母管教方式不當,孩子才會反抗。父母若能以新的管教方式,來解決親子間的衝突,那麼,父母與孩子的不合,就不是家常便飯了。( P15 )

      代溝之所以遍存於許多家庭之中,大多由於父母不傾聽孩子說話,他們只顧著針對正處於心智發育時期的孩子所說的話加以改正、教導、反駁乃至於嘲笑。( P93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5.父母角色的再思

    5.1孩子必須與自己一樣嗎?
    • 孩子的看法必須與你一致嗎?
    • 你為什麼需要教他?
    • 你無法容忍和你的意見相左的看法嗎?
    • 你不能幫助他用自己的眼光來看這個複雜的世界嗎?
    • 你不能允許他用自己的方法來處理問題嗎?
    • 你忘了你年幼時,對世上的問題也曾有過古怪的想法嗎? ( P93 )
    5.2父母是一張面具嗎?
        當人成為人父、人母時,一些古怪、不幸的事就會接著發生。他們會賦予自己新職責,並戴上「父母」這個面具,進而忘了自己也是凡人。( P26 )

        這種轉變並不是好現象,因為它會導致父母忘了自己仍然是人,只要是人就會犯錯,就會有七情六慾,而且永遠不可能成為萬能的神。( P26 )

        養育孩子最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父母必須運用權威控制、訓練孩子。( P178 )

      使用權威的人都會自稱,是為了別人好。「我是為你好才這樣做」並不是權威能讓人信服的理由。( P201 )

    5.3父母必然高子女一等嗎?
        父母可能流於太自我中心,對孩子展現其優越的智識。其必然的後果,若不是孩子悶不吭聲,便是父母與孩子展開激烈的舌戰,彼此中傷對方。( P92 )

        父母固執地要改變孩子行為的想法及對孩子行為的干涉,經常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怨恨,而且嚴重破壞親子關係。( P281 )

        孩子提出問題,但是,父母卻承襲傳統的反應:告誡、說教、訓誨、教導、評估、判斷、譏諷或說笑話輕輕帶過。漸漸地,孩子拉下布幔,永遠地隔開自己和父母的心。( P93 )

      當孩子和成人覺得有人壓迫他們改變不會妨礙他人的行為時,他們會奮力抵抗,這是父母所犯最嚴重的錯誤之一,也是父母缺乏效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P281 )

    5.4父母需要呵護備至嗎?
        許多父母往往熱心過度,才會不自覺就「接收」了孩子的問題。他們都急欲幫助孩子,並提出解決之道。如果父母經常如此做,對孩子學習使用自己的智能,以及發展其獨立性,都會產生阻礙的後果。( P112 )

        當父母以類似法官或裁判的身份來處理孩子間的衝突時,他們便犯下錯誤,因為他們將孩子的問題攬在自己身上。父母以解決者的身份介入,將使孩子失去承擔責任以及學習靠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的機會。( P265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6.威權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有些人對必須放棄權力感到很吃驚;這些父母常常扭曲了對人性的認知。對他們而言,人類是不可信任的,而且他們相信一旦不用權威就會使孩子變成野蠻而自私的怪物。( P276 )

      如果孩子整天受到貶損訊息的疲勞轟炸,漸漸地,他會認為自己不優秀、惡劣、一無可取、懶散、沒頭沒腦、無能、愚蠢、難以接受、不懂得體恤他人。( P126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7.什麼是P.E.T (父母效能訓練)?

      父母不需要使用恐嚇、威脅的手段,就能把孩子調教成有責任感、有自制力、能與人合作的人。他們能運用技巧來影響孩子,使孩子發自內心的體諒父母而行為舉止合宜。( P15 )

      訓練班的課程最主要是希望父母能「痛改前非」,不再採取要孩子停止哭鬧,抑或威脅的手段,轉而能接受、認同孩子的感受。孩子要父母懂得他們的感受。( P90 )

      父母效能訓練課程使我們深信,父母與孩子若能彼此關愛、互相尊重,他們必能建立親密關係。( P15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8.再造親子關係

    8.1 從新定位父母
        父母甚少想到孩子該有人權的原因之一是,父母普遍認為父母「擁有」孩子。必定要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自我的生活,才能賦予孩子人權或不可剝奪的自由。( P285 )

        我與父母效能訓練班的父母相處時,常常提醒父母:「你們創造了生命,現在讓孩子擁有它,讓他自己決定如何渡過你們賦予他的生命。」( P299 )

         一旦父母懂得言談中流露出接受孩子的態度,他們就擁有能製造驚人效果的利器。他們能使孩子欣賞自己、肯定自己;能幫助孩子成長、發揮潛能;使孩子變成獨 立、自主的人;他們能協助孩子自己解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難題;他們還能不時給予孩子鼓勵、支持,並幫助孩子走過成長歷程中的失意與痛苦。( P41 )

        劃分孩子行為可不可接受的界線並不是固定的,它會因父母的心情、父母和孩子所處的情境不同而上下移動。( P30 )

    8.2重新定位子女
        等到我們的態度、價值觀有了重大的改變後,一切景況就全然不同了。這個轉捩點是我們對「人」的看法有了新的詮釋,我們認為人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念,但不能強迫別人也必得接受。( P21 )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對他們行為的感受,如此,可以修正他們的行為,不致受父母排斥。然而,孩子的確不需要父母以權威來限制或改正他們的行為。( P198 )

    8.3重建親子關係
        孩子就像種子一樣,具有發展的潛能,而父母的接受就是開啟孩子潛能之門的鑰匙。( P39 )

        父母若能接受孩子,孩子就會樂於把感受、心事告訴父母。( P40 )

        父母不干涉孩子即傳達了接受的訊息。( P44 )

        當人覺得被他人接受時,他就能破繭而出,開始考慮要怎樣改變自己,如何塑造全新的自我,如何成長,使自己更有作為。( P39 )

        在孩子說話時,父母若接受了他,孩子就會成長。因為父母允許孩子表達,結果,孩子就能想出有建設性的辦法了。( P46 )

    8.4重新塑造溝通
        許多父母都缺乏耐性來完成整個溝通過程,他們並不真的明白孩子的需求與願望,結果造成孩子沮喪、難過,而父母親也大為光火的局面。漸漸地,親子關係將日益惡化,孩子的心理也得不到健全的發展。( P110 )

        父母若能主動傾聽孩子說話,他會更進一步地認識孩子,尊重孩子,更關愛孩子,而孩子也會有相同的反應。( P66 )

        默默傾聽是相當有效的非語言訊息,能讓對方覺得真正的被接受了。( P44 )

      主動傾聽能增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主動傾聽是激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P73 )
       
        主動傾聽孩子說話的效果真令我大吃一驚!因為孩子想出來的辦法往往比我的更棒。( P19 )

        孩子一定比較喜歡父母能坦誠地告訴孩子拒絕的原因,漸漸地,他們也必能接受被拒絕的事實,此外,他們會喜歡與父母維持親密關係,並認為他們是率直、有人性的「真人」。( P36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9.主動傾聽的原則

  在父母主動傾聽時,他們必須具備以下的態度:

    • 你願意聽孩子說話。
    • 你必須真心誠意地想要幫助孩子。
    • 孩子的想法也許與你的出入很大,但你必須要能真的接受他們的看法。
    • 你必須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感,解決自己的問題。
    • 你必須將孩子視為不同於你的獨立個體。他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尊嚴。
    • 你只能「陪」孩子走過苦澀,但絕不能替他解決,如此一來,你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孩子。( P67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10.發出明確的信息

      凡是有效能的父母,都會注意親子溝通的準確性。( P108 )

      準確、清楚的訊號應是「我──」的訊號。例如:「我累了」、「我不想玩」、「我想要休息」,這些話才明確地傳達父母的感受。( P129 )

      「我──」的訊息另一個有效的原因是,讓孩子擔負起改變自己行為的責任。只告訴孩子父母的感受,但是,其補救措施則讓孩子自己去設想。( P130 )

      「我──」的訊息能幫助孩子成長,學習懂得替自己的行為負責。「我──」的訊息告訴孩子你把責任留給他,相信他有能力妥善處理,信任他會尊重你的需求,此外,也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 P131 )

      我們要求父母改掉「我覺得」的習慣說法,並訓練他們明確地說出感受,例如:「我很失望」,父母會犯的另一種錯誤是,忘了以「我──」的訊息來傳達積極的感受,只曉得對孩子表達一些消極的感受。( P138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11.如何面對衝突

    11.1衝突也是人生
        父母大多不能接受衝突本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未必就是有害的事實。( P163 )

        衝突在人際關係中是不容漠視的,因為衝突可考驗人際關係的健康與否,也是一種能減弱或強化關係的契機,衝突蘊含毀滅性的因子,也有促使人相處融洽的種子,衝突可能引發戰爭,但也可能使人相知更深。( P162 )

    11.2衝突不是輸贏
        父母想到化解衝突的同時,很少有人不會聯想到誰贏誰輸的問題,而此「贏 ─ 輸」的刻板觀念也就是令父母左右為難的根源所在。( P164 )

        一方在勢在必「贏」的時候,往往會使用權力逼迫對方就範。( P169 )

    11.3衝突處理 (1) ── 非贏不可 (方法一)
        因為父母畫地自限的結果,遂視親子關係為權力、意志力之爭,一場比個高下、分出勝負的戰爭。( P164 )

        使用「方法一」的父母雖然可以使孩子順從,但無疑地將播下使親子關係日益惡化的種子,而仇恨也取代了原有的關愛。( P169 )

        使用「方法一」可能產生的另一後果是,剝奪了孩子培養自律的機會。這種人缺乏自律能力、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負責的能力,因為父母剝奪了他們培養這些能力的機會。( P171 )

        每當父母運用權威去逼迫孩子做事時,他們根本就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律和自我負責的機會。( P171 )

        「方法一」便使得父母無法了解根本的問題所在,也就無法對孩子長期的成長和發展給予較有意義的貢獻。( P217 )

     
    11.4衝突處理 (2 ) ──縱容溺愛 (方法二)
        方法二則會鼓勵孩子運用力量逼迫父母,使自己獲勝。這一類孩子通常都相當狂野、難控制、難管理、易於衝動。他們認為自己的需求較之他人都來得重要,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行為的能力,又相當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卻又苛求他人。( P172 )

        方法二所可能導致的最嚴重後果也許是,孩子往往會深深地懷疑父母對他們的愛。( P173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12.彼此惜緣沒有輸家

    12.1什麼是第三方法?
        對傳統以「贏 ─ 輸」的權力方式來解決衝突的父母而言,有  一個替代的方法。這種替代的方法就是「沒有輸家」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之下,沒有人敗北。在父母效能訓練 (P.E.T) 中,我們稱它為「第三方法」。( P206 )

        第三方法是一種不涉及權力的方法,衝突的解決是由於彼此同意最終的解決辦法。( P206 )

        「第三方法」之下,父母抱持一種尊重孩子需求的態度,但是他也尊重自己的需求。( P216 )

        第三方法的特色 ── 互相信賴、相信對方會遵守協議、信守承諾,並且盡到自己的本份。( P261 )

        第三方法是一種解決衝突的過程:通常它使父母和孩子能先確定問題所在,因而他們便較有機會找到辦法來解決真正的問題。( P217 )

        「沒有輸家」的「第三方法」無異向孩子表示,父母認為孩子的需求也很重要。而且他們也相信孩子會相對的考慮到父母的需求。( P223 )

        第三方法也較可能產生比較高品質的解決辦法 ── 有創意、有效益、並且符合親子雙方的需求。( P213 )

    12.2第三方法有何效果?

        孩子們知道了父母不再想使用權力以獲得勝利 ── 在不尊重孩子的需求之下獲勝 ── 他們就沒有理由堅持非佔上風不可,也沒有理由激烈的防禦父母的權力。( P237 )

        衝突若經雙方都同意的辦法而得以解決,通常能夠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P214 )

        第三方法產生的解決辦法常是出於孩子的主意。這自然而然提高了他樂觀其成意願。( P212 )

        第三方法所產生的解決辦法會使小孩有較強的動機想要實現這種決心,因為它應用「參與原則」。( P211 )

        使用「第三方法」之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大大的節省了時間,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時常發生衝突。這種結果,是我原先所沒有料到的。( P237 )

        早點在孩子的生活中使用「第三方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越早開始,孩子就越快懂得如何以民主的態度與別人相處,如何尊重別人的需求,並且也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需求受到了尊重。( P241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13.透過學習熟練第三方法

      「不要恐懼談判,但是不要因為恐懼而談判。」「第三方法」意味著談判,但在談判中應有勇氣堅持以符合親子雙方需求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P231 )

      循著六個步驟進行時,成功的機會更大。

      • 認清並界定衝突
      • 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決辦法
      • 評估這幾種辦法
      • 決定何種辦法最合適
      • 尋求實行此一辦法的途徑
      • 追蹤評估實行後的效果 ( P249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14.先自我改善的父母更令子女尊敬

      大多數父母比較容易接受改變孩子和改造環境的新方法,而比較難以接受改變自己態度的要求。( P296 )

      如果父母沒有其他自尊和自我價值的來源,他們生活便僅限於調教「好」孩子。如此一來,父母對孩子的依賴便造成本身的過度憂慮,進而對孩子的行為有了嚴格的要求。( P298 )

      今日的父母必須隨時改變自己。( P16 )

      以「沒有輸家」的方法為例,父母首先要改變對孩子的態度,他們要學習不加價值判斷地傾聽孩子說話的技巧,並懂得真誠地與孩子溝通,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P24 )

      許多研究顯示,一個人接受他人的程度和接受自己的程度有直接關係。一個能完全接受自己的人,也能接受他人。不能忍受自己的人,經常發現容忍別人也不容易。( P297 )

      凡是高度自我悅納、自我尊重的人,通常是生產力旺盛的成就者。他們懂得運用天份,發揮潛能,有所成就,他們是實行家。( P297 )

      父母靠著身教展現父母的價值觀,比言教還有用。( P286 )

      父母必須去贏得尊敬。如果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值得尊敬,孩子自然會尊敬他們。( P244 )


尋智書摘:『父母效能訓練 (P.E.T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nkabean 的頭像
    tonkabean

    薰の Learning Blog

    tonkab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