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沙卡的教育是全時的。生活的每個部份都有連貫的和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規律而簡樸的生活阻絕了許多不必要的刺激。另外,基本生活能力的課程及應用,也表現在烹飪、農耕、編織等課程上。筆者認為,沙卡課程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值得借鏡。

沙卡學校200710月更名為翠亨心實驗教育學校

學術研討:沙卡參訪報告

學校簡介 學制簡介 生活部份 人智學簡介 最值得其他另類學校參考之處 最值得一般學校參考之處 特別感謝


參訪報告(本篇報告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作者)

參訪人:唐宗浩(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自主學程第二學期生)

受訪學校:沙卡學校(中小學)

辦學者:李震宇校長

學生總數概算:14人
師生比概算:1:5

學校簡介:

沙卡學校,八年前成立於玉井的阿南達瑪迦道場,一開始只有一名學生,後來人數漸增。兩年前曾經歷一次混亂和大分裂,致使辦學者決定組成新的教師團,回歸靈修,重新來過。目前穩定成長。

沙卡學校其實很像是一個生態村,或說世外桃園。學生多半往在宿舍,學校的老師幾乎都是家長;校園緊臨道場,還有一大片自己的田地,採有機耕作,所產蔬果直接供應學校和家庭所需。因此,筆者認為,沙卡學校雖是教育場域,但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生活場域,因此產生了許多優點。

沙卡的靈性色彩相當濃,這使教師、學生、自然間更加緊密,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無論是文化、學科、思想,沙卡都保有它的獨特性,並獨立與主流價值之外。這有它的好處,也有它潛在的危險。學生離開學校後,能否在自己與陌生的環境間找到平衡,同時保有靈性和超越的思想,又能在俗世良好生活,而不需成為隱士,也不被主流價值擊倒,便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教育核心目標:提升靈性、發展自覺、培養大愛。


學制簡介:

沙卡學校,目前辦到小學和國中,未來若有學生,則會向上一直辦到高中。如果師資許可,甚至會辦到大學和研究所。

學制參考華德福模式,採數年同一位導師制。由於人數少,導師班略有混齡。課程由導師調配,彈性相當大。課程有數學、國文、歷史、自然、工藝和其他視導師
而定的各種課程。


沙卡很重視學生的基本生活能力,像廚藝、農耕、編織等等,到了國三之後,還有製衣、造屋等更大的工程。

共同的事項是早晨的瑜伽和梵咒吟頌、早上和中午的吃飯時間、農耕等活動、以及每週一次的團體靜坐。事實上,雖然是導師制,但共同活動的時間相當多,加上人少,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

學科方面不完全依照一般學校的科目,而是由導師們共同決定的。教師自主權高,教材也不採用部編本。筆者認為,雖然教師自主是好的,但在確定教材教法 完全熟悉之前,不採用部編本的作法有些過於極端。部編本的教材至少可提供一個系統完整的知識脈絡,而教師可以此為基礎,再往上添加自己的創意。


有趣的是,由於靈性的培養,沙卡學生的專注力(專注力)和學習意願都當相高,而且面對訓練時也有很高的抗壓性。因此,縱使教師未必有足夠的教學經驗,學生的學科學習狀況仍然不差。當然,若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再加強,會有更好的學習成果。

不過,沙卡的學科設計,較偏重密學、數學、生命科學、工藝、身體文化等,而對西方物質科學及西方哲學,似乎刻意地避掉了。筆者認為,雖然物質科學和唯物主義的起源有關,但它不一定會導至唯物主義。事實上,這也是認識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管道。此中平衡的拿捏,會是一大課題。

學生的學習雖然集中、有效,但還看不出對抽象知識本身的熱情。除非教師自覺地體現知識之火,否則當具體的生活和自然環境如此豐富時,人就很難著迷於抽象的真理了。


生活部份:

沙卡的生活非常特殊,具有許多儀式和禮節。學生們對這些禮節也相當內化,而形成了敬事、敬人的性格。雖然如此,除非學生志願,否則沙卡並沒有強迫學 生信仰阿南達瑪迦的宗教,或學習阿南達瑪迦的靜坐法,只要求學生做一般的靜坐。每天從事的瑜伽運動對身體大有幫助,加上清淡的素食,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有 所助益。簡樸的生活,也讓學生們能遠離消費社會的不良文化,而重視靈性與自我成長。對於普遍唯物的社會,有一個較為唯心的地方,能起一種平衡作用。往宿及 團體生活,也提升了學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但是學生離開學校,進入外面的社會後,是否能扺抗住物質文明的衝擊?由於沙卡尚無畢業生,目前仍屬未知。


梵咒、「真愛無所不在」歌曲、一般靜坐,給予心靈一種調劑,使人趨於平靜。其成效表現於學生的眼神和一舉一動。從他們眼中和身上,看得出一些修行人的和諧、智慧與力量。沙卡在培養靈性上,是相當成功的。

沙卡學校中,人與人的距離極近,像是家庭一般。教師就像家長,有著自然權威及人為的權力。由於情感基礎穩固,加上敬人敬事的氛圍,師生間似乎不存在任何對立。雖然人數很少,但是道場經常舉辦斷食營或避靜等大型活動,活動中,沙卡的學生常負責接待,因此與人的接觸相當頻繁。加上校外教學的設計,使沙卡 的學生也有一定程度的外界接觸。

值得一提的是,沙卡使用「發誓」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自我期許及自制力,成效相當不錯。教師同樣也要經過「發誓」,來增加使命感和敬事的態度。筆者認為,「發誓」其實是一種對自己和對學習的承諾。

 

人智學簡介:

華德福教育的基礎是一位具印度密學傳統和靈性體驗的德國人魯道夫.史坦納先生所創立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以「對人的研究」、 「邁向自由之道」為核心,範圍涵蓋了發展心理學、人本心理學、生態學、宗教信仰、哲學等領域。筆者對人智學的密學部份所知有限,但因其密學為其教育學的根 本,乃以目前所知,稍作簡介。

人智學是探究「人」與「靈性」的學問,包含一套世界觀、人類圖像和發展的研究。以下是幾個筆者有接觸到的重點:靈性世界、人的獨特性、自由與愛的能 量、三身三心三靈的概念、因果業力。它的背景有一部份是在對抗西方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和神學的世界觀而產生的。人智學以體驗為本、引入印度的思想,再調整 成適合基督教世界能接受的形式,稱為「靈性的科學」。從澳洲前來帶師訓的班傑明老師說,人智學不是宗教,也不應用宗教的態度面對它;人智學需要嘗試和體 驗,因此任何缺乏體驗的「相信」或「不信」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如何體驗?從生活、靈修和教育中體驗。

在人智學中,在人的「身」(Body)、「心」(Soul)之外還存在「靈性」(Spirit),能與靈性世界(Spiritual World)相連,也就是人的神性。人智學不談神,而談靈性世界,以各種正負「能量」(Power, Energy)的概念來取代神(God)的人格。

人的獨特性,在於靈性。靈性包含創造、理智、自主等等,像是一種超越的潛能。靈性與孟子講人之異於禽獸的「四端」,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些相通之處,但還是與印度的思想較近。

自由與愛的能量,就是獨立與溶入的能量,用英文即Power of Antipathy and Power of
Sympathy。類似心(Soul)層次中的冷與熱。做為教師的狀態、角色參考,和部份靈修的解釋,有一定的價值。人智學提到,好的教師應能覺察自己的狀態,並自由調配、切換這兩種能量,甚至同時體現。

三身三心三靈的概念和因果業力,較屬靈修與信仰的層次,和人智學的發展圖像有關,在次暫不多述。


人智學的密學部份和世界觀,與中國文化的密學傳統及世界觀有許多相似、相合之處,也有些部份是為了基督教世界而立的,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便須面臨 取捨。如何將人智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根相接,是慈心正面臨的重大課題。若能成功,不僅對台灣教育會有所助益,也能為人智學的體系引入一條活水。


筆者認為沙卡學校最值得其他另類學校借鏡之處:

「靈修與儀式」:

沙卡直接將靈性的知識和靈修的法門,透過梵咒、瑜伽、歌曲和靜坐教給學生。當然,老師們本身都是在家的修行人。因此,氛圍的營造和儀式的效果,便十分顯著。從沙卡學生的眼神,可以看出一種增長中的靈性智慧。這也使他們更加平衡、也更加專注。在普遍唯物的社會中,可以補心靈層面的不足。

「生活」:

沙卡的教育是全時的。生活的每個部份都有連貫的和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規律而簡樸的生活阻絕了許多不必要的刺激。另外,基本生活能力的課程及應用,也表現在烹飪、農耕、編織等課程上。筆者認為,沙卡課程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值得借鏡。

「發誓」:

沙卡透過發誓,讓學生和老師都對自己許下了諾言。這對自我期許和恆心是有所助益的。學生也會因此而認真面對學習,克制自己的行為。在別的學校,或許不用「發誓」,而是用「學習契約」等別的方式達成一樣的效果。


筆者認為沙卡最值得一般學校(非另類教育學校)借鏡之處:

「經典閱讀」:

沙卡有帶經典閱讀,從《論語》開始。經典對靈性的提升也有相當的助益,能讓人接觸到偉大心靈,從而激起自己神性的一面。這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也有相當的意義。筆者認為,沙卡所屬的阿南達瑪迦雖是印度傳來的教派,但沙卡的師生以此為橋樑,以接觸中國古典的偉大心靈,毫不忘本,相當可敬。其實,一法通, 萬法通,偉大的心靈間彼此一定有相通之處,不劃地自限,是非常明智的。


本次參訪特別感謝:沙卡的每一位老師、同學和家長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nkabean 的頭像
    tonkabean

    薰の Learning Blog

    tonkab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