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每個人小時候,或多或少,都看過,或者聽過童話。可是,童話裡所蘊含的許多微妙的意含,很可能在很久很久之後,某一天,當我們長大之後,才驚覺童話故事背後的意義。

在華德福教育書籍裡都有提及
童話的重要性和對孩子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推薦黃曉星【邁向個性的教育】

這是之前在ㄋㄟ國分享的文~繼上次討論後,一直想整理搜尋的資訊給真正想了解"童話背後的意義"的朋友,可是得花蠻多時間地,~最近讀了張宜玲老師的【幼兒文學】,書中談到童話對於幼兒及童話背後的意義有很精闢的解說唷~


黃曉星【邁向個性的教育】也有很讚的資訊

教育不僅是學習科學知識和掌握技能,還必須學習人文知識和培養德性,用藝術和文學來陶冶性情,進行個性塑造。可惜現代教育卻不甚注重培養人的智慧,過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結果使教育遠離了人性和自然。


在20 世紀初,奧地利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指出教育是改革社會的力量,文明的社會秩序是來自個人精神,因而創始了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以人為本,注重兒童身心和精神的整體健康和發展,以達至全人教育。華德福教育在歐美持續發展了80多年,作為一種獨立教育運動,目 前在世界上仍然迅速地發展。


本書作者曾於英、美兩國攻讀和實習華德福教育,本書是他多年學習、研究及親身實踐華德福教育的體會和經驗,使讀者能夠了解華德福教育和人智學(Anthroposophy)的教育理念,讓孩子能夠讀自己喜歡的書,自由地想像、思考和創造,找到自我。


【譯/編/作者簡介】
黃 曉星先生是中國大陸第一位學習華德福教育的學者,也是華德福教育亞洲聯盟的中國代表之一。他在英、美留學多年,一直致力於華德福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並 獲得美國紐約華德福教育研究院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經過在英國和美國的華德福教育實踐,他對華德福教育有了深刻的親身體會。黃先生曾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 亞和國內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學,現在在美國紐約從事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工作。


童謠&童話

最近Heaven on Earth讀書會導讀The Wonder Of Stories 的部分
除了作者用字遣詞非常優美之外,童話故事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

回想小時候,雖没有大人常為我說故事,但我一直是個愛看故事書的孩子(近視就是這麼來的)

國小二、三年級就愛翻我哥(大我兩歳 )的國語課本,把裡面的故事看完為止

看偉人傳記,那郭 國父還是偶的偶像(有人覺得冷嘛~呵呵^^)

薰還没一歳就哼所有我記得的兒歌童謠給她聽,後來一歳多開始講故事(其實只是想哄她入睡)


在『我來了』的第十三章生命中的第一個七年~童謠部分說
:『教唱童謠的年紀可以從十五個月開始,並持續到學齡前。
童謠就像童話故事一樣,正是教育書籍的對立物,它們不是對著頭腦,而是對著能感知的心在說話。』



再讀『邁向自由的教育』一年級:童話(給不同年齡層的童話
)『真正的「童話年齡」四到九歳,開始時可以說些簡單的「命運童話」,約五歳時可以增加一些「發展童話」。
愈小的孩子,愈可以和他們一字不變地重覆敘述同一個童話故事。』



在華德福教育書籍裡都有提及
童話的重要性和對孩子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Heaven on Earth』的The Wonder Of Stories 章節中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ory 提到 『我們不能低估講故事在獲得語言的作用』



『日本華德福幼稚園』華德福幼稚園的實務:說童話『「感動」也是一種能力。長大後成為無感動的人或者是內心充實且由小事中亦能找出深意的人,皆操之於幼兒階段大人的「說」。』
還不到「童話年齡」就先給多一點的童謠;少一點的童話(像甜粥),待「童話年齡」時再依不同年齡層給適合他們的童話。

『Heaven on Earth』真的是一本非常推薦的書

~~~~~~~~~~~~~~~~~~~~~~~~~~~~~~~~~~~~~~~~~~~~~~

《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

著 者:雪登‧凱許登(Cashdan,Sheldon)
譯 者:李淑珺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公司
出版年:民國九十年

  每個小朋友都喜歡聽童話,童話故事可以如此一代復一代被傳遞,其魅力應不止是故事扣人心弦而已。當您小時候,耳中聽著「從前從前有個…」開始,到「最後終於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時,您是否曾想過,童話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它是否有著特殊或深層的涵義嗎!


  誠如本書所問的,為什麼童話故事中的巫婆一定是壞人?最後一定得死?難道沒有好心的巫婆嗎?還有巫婆的死代表什麼象徵性的意義呢?


  本書著者指出童話背後隱藏著人性中種種陰暗面,如貪心、嫉妒、說謊、懶惰、欺騙等,這些巫婆所表現出來的負面行為,同時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內心衝突。當故事結束,巫婆終於被消滅了,此時兒童心中的種種負面傾向才得以被處理、被化解。


   是的,每個人小時候,或多或少,都看過,或者聽過童話。可是,童話裡所蘊含的許多微妙的意含,很可能在很久很久之後,某一天,當我們長大之後,才驚覺童 話故事背後的意義。本書著者是一位心理學教授,將我們所熟悉的童話,注入心理學上的意義。使得童話不再只是陪伴兒童的最佳工具,兒童性格的形塑更能顯現其 中。


張清榮教授指導童話的背後(網路已查不到囉)

中國大百科童話意義(這個按頁庫存檔可以看到)

想想~若只看表面而沒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就下狹隘的評論易陷入執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nkabean 的頭像
    tonkabean

    薰の Learning Blog

    tonkab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